金融领域的持续去杠杆,再加上一些不良平台问题持续发酵,导致近期整个网贷行业成交量与资金流入额双双呈现下滑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成交量和现金流量的减少,影响到了近期整个P2P行业的正常流转。
流动性风险追根溯源
监管收紧、行业风雨、投资人出借意愿降低、行业流动性经受考验。“信心比金钱还重要。”统计数据显示,6月网贷行业活跃投资人、借款人分别为408.37万人、435.2万人,其中投资人数环比下降1.95%,借款人数下降0.32%。(引用中国金融时报)受流动性影响,不少平台采取每日“限兑”额度,以延长提现的时间。
流动性问题此前也遇到过,当前之所以还会出现流动性问题,核心症结是,在合规备案期内,网贷平台不能通过发行新增标的去承接以前发行的资产,老的资产又没有到期退出,投资人如果一赎回,平台就只能拿自有资金垫付,遇到资金链问题的平台最终只能选择退出。
除了平台自身的问题之外,当前网贷行业的风险更多的是被传导的。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,在宏观经济层面,是流动性问题加剧了信用风险;在行业层面,则是信用风险诱发了流动性危机,危机爆发后又与平台负责人卷款跑路、借款人拒不还款等道德风险问题交织在一起,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。
追根溯源,当前网贷行业一方面有宏观经济大环境因素的影响,另一方面平台自身的运营出现问题,从而引发市场信心不足,不少投资者出现非理性提现,不少投资者不顾合同约定,不惜以高利率(实际上是补贴给下家接盘人)转让债权,从而引发各平台债权转让市场的“火爆”。
事实上,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,网贷平台并不存在所谓的挤兑,因为理想状态下的P2P平台,出借人和借款人点对点对应,严格按照电子合同相关条款执行,借款人到期还款,出借人才能收回投资,也就不存在流动性问题。
出借人之间债权转让是允许的
债权转让,又称“债权让与”,是指债权人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的行为,在金融领域是一个常见的业务类型,也在P2P网贷平台业务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。所谓债权转让业务,即P2P平台在出借人投资借款标的中约定,该借款标的可在一定期限后通过平台转让,出借人灵活提取资金获利退出。该项业务过去由于监管没有明确要求,各家平台对自己的业务也都不是完全公开,因此对于债权转让并不为投资人所熟知。随着监管的加强,企业业务的透明化,债转业务开始被公众了解,而债权转让业务也并非P2P所独有。
据了解,P2P债权转让大体分为三种类型:第一种,专业放贷人模式:该模式中专业放贷人向借款人用欺诈或者不道德的手段,在借款人不知所收金额利息的情况下,让借款人签署空白协议,在收取一个高额的砍头息以后,逼迫借款人还债,当借款人暂时无法还债的时候,把这个债权转让给第二放债人。如此循环,最终导致借款人无力还款。在2017年火热的校园贷、现金贷,就是此种模式的代表。这类模式也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。
第二种,普通债权转让模式。也就是,非平台的第三方债权人通过P2P平台将其信贷类资产收益权转让给投资人。
第三种,普通投资人债权变现模式:同一平台上,投资者甲将其投资的标转让给投资者乙,实现资产变现。
从债权转让交易模式的核心结构和合规风险来看,第一种专业放贷人模式潜在风险最大。该模式违反了网贷平台信息中介的性质定位,产生平台性质偏离的法律风险。此外还存在虚假债权与重复转让等风险。